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是什么,乡愁是游子对故乡记忆的眷恋和思念。 “乡愁”其实源于“城愁”,是从乡间走到城市里的那个群体在“愁乡”是久居城市因找不到融入感,因城市一元结构畸形发展滋生“愁城”。“乡愁”因“城愁”而生,“愁城”因“愁乡”而起,“乡愁”的完整意义应当是“城乡之愁”。
中央设想在城镇化过程中体现乡愁,对于目前急速城镇化和高度集约化的大潮,估计也就是美好愿景而已,现在就连农村都快没有乡愁了。
回望今天的中国,乡愁不知不觉已经成为略显奢侈的情感体验了,特别是对城里人而言。重庆乡村旅游规划设计既然乡愁是稀缺型产物,那么在这个市场配置资源的时代,带有浓郁“贩卖乡愁”色彩的乡村旅游则很容易成为抢手货。
那么“乡村旅游规划设计”自然也成为相关热词。鉴于最近几年我们多少经历了一些乡村旅游规划的实例,也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摸索也一些心得,其中令我们不安与惶恐的是,乡村旅游真的是解决各种农村问题无所不能的利器吗?中央一呼,各地纷纷振臂响应,似乎只要搞了乡村旅游,叁农问题、新农村建设、富民惠农、美丽乡村等等都可迎刃而解。
乡愁固然美丽,理想也很丰满,但你那地方若没有两把刷子,还真不好搞乡村旅游这件事,中央那么多年,年年一号文件落脚于“叁农”,可见,农村问题有多重要,更可见农村问题有多难,假如一个乡村旅游分分钟就给解决了,中央岂不是很没面子?
网络上很多规划策划大咖也都给予了乡村旅游无往不利的方法、模式、思路,在我们有点看不懂的同时,也无意与各位大咖争辩对错,本来乡村旅游就是在市场配置资源下实践性工作,各人的实践不同,结论自然不同。
现将我们对当下乡村旅游开发规划设计的理解梳理出来,希望从不同角度给大家以借鉴的方向。
一、 前提:发展乡村旅游要有两把刷子
随着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乡村空间被挤压的越来越少,比较美丽的乡村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别着急乐观,这里说美丽的乡村成为稀缺资源,普通的乡村仍旧遍地都是,一点都不值得稀罕。
如前所述,要搞乡村旅游需要两把刷子,分别是:相对美丽的乡村环境,或者足够超越别的的设施条件,也就是通过足够的投资来改变先天不足。
看到这,您扭脸看看身边的村子,再掂量掂量口袋里的银子,看看能不能玩乡村旅游这件浪漫的事,应该多少就有个判断了。如果两把刷子都不具备,文章也就甭往下看了。
二、 定位:乡村旅游将是中高品质休闲产物
本文从规划设计视角谈乡村旅游系统开发,单个农户自发经营这种,就不在讨论之列了。
无论是政府或者开发商,在当今条件背景下投入开发乡村旅游,首先不能再认为这是一件简单粗放的事,依托区位优势那种人均20、30元包玩一天的乡村旅游产物已因为竞争激烈而陷入困局,老的产物无力提质,新的产物不易进入,外部整合成本太高,都是导致相对停滞的主要因素。
从台湾或国外经验来看,乡村旅游也非低端产物,只不过因我国农村地区普遍相对落后等原因,乡村旅游成为低端便宜的同义词,实质上,这种局面在国内不少地区随着市场的升级而逐步改变,特别是某些占据优势资源的乡村区域,俨然已经成为高大上的目的地。
当然,这么说并不是未来低端产物会消亡,只要市场有需求,低端产物仍然会长期存在,不过其生存空间会受到挤压,存留于相对边缘的区域。
乡村旅游属全部旅游产物体系中内涵清晰、外延广泛的一类专项旅游产物,需要同时满足“发生在乡村地区和以乡村作为主要吸引物”两大特征,这两大特征也是乡村旅游基础价值和面向游客的核心吸引力所在。
由上述概念很容易得知,如果乡村旅游的吸引仅仅因为价格便宜而品质不高,必然是难以持久的,乡村旅游的本质吸引力在于为游客提供乡村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旅行体验,特别是个性化的精神体验是主要产物消费诉求。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种乡村主题鲜明的产物,并不代表说乡村旅游的产物品质可以不高、条件可以简单,而是要通过产物传递出乡村文化中质朴、真诚以及充满乡愁的内在意境;服务方面,不一定如标准化产物一般有据可循,但这种乡亲般的人文情感交流、乡愁所蕴含深刻无限延展的心灵慰藉、绿色质朴的纯粹感受,都是一切标准化所不能媲美的乡村旅游核心价值。
由此看来,可以持久经营的乡村旅游产物,至少要满足“环境好、有内涵”两个要素,这样形态的产物,难道还会品质不高吗?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用不了5-8年,国内乡村旅游必然会在资本的驱动下普遍有一个质的飞跃,一线城市周边及东部沿海地区将会率先冒出众多高品质的乡村休闲度假型产物,成为乡村旅游的新常态。
叁、趋势:产物细分和跨界是乡村旅游的主要方向
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带薪休假的落实,以及门票型收益景区的增长乏力,过了“到此一游”阶段的城市群体,日常周末大小长假出游将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的时候,主要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会成为最常见和普及的产物形态。
简单而言,当乡村概念被激烈市场竞争所瓜分殆尽之时,产物细分将会出现。初期的乡村旅游,无论是经营者还是消费者,最先想要的都是如何不同深度挖掘“叁农”资源,当挖掘到一定程度,就会显得刻意且脱离群众,此时,细分类产物和跨界搭配便会出现。
产物细分是乡村旅游基于自身环境资源特点所直接或间接衍生出的产物内容,这里的细分,不是只在广义的乡村旅游产物分类,而是狭义的,以某个细分方向的深耕。例如,基于有机种植和风格特色而延伸出的主题农场,如意大利农场、某某酒庄;或者基于某类特定人群而营造的专项功能聚集,如亲子、婚庆之类;再或者在占据优势资源的条件下,根据市场消费来细分产物层次。
跨界,更是以乡村环境为依托,与业主自身优势背景资源进行整合,实现1+1&驳迟;2的升级。应该说,乡村是一件非常百搭的外套,无非看你是披着外套还是真要靠这件外衣保暖,决定乡村旅游所占据的分量比重。
无论是细分或者跨界,都将不再是狭义乡村旅游的范畴,而越来越走向综合型开发。当然,作为一个位于乡土环境之中良性的理性旅游综合开发,都将于原住民脱离不了干系,处理的得当,不仅光鲜亮丽,而且还非常保暖。
四、 核心:乡愁与乡居的极致化对比体验
乡村旅游很难吗?很多人一会说要突破产业问题,一会说要统筹几个维度、一会又要协调多种关系…我倒觉得,那都只是外围画圈圈,自外而内多少个圈层忽悠了自己也不一定,自内而外找到了乡村旅游出游行为和心里的本质,乡村旅游应该没那么难。
除非真是奔着跨界跨进别的领域里,说回乡村旅游本身,我们认为未来发展方向的核心在于:乡愁与乡居的极致化对比体验。
乡愁,是软性方面,主要包含人文气质和环境风格。既然是乡村了,怎么能少了浓浓的乡土气息呢,这里请各位自行脑补下美好朴实的旧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那种整齐划一的营房,不是乡愁讨论的范畴。或许这里理想化的程度略多,但也不得不矫枉过正。而且,当美好的乡土环境成为带来盈利资源的时候,本色出演那淡淡的朴实,也应该只是管理机制层面的问题,况且已有不少成功的范例。
乡居,是硬件方面,唯指能够让游客住下来的设施条件。目前制约很多乡村旅游更进一步的重要因素便是,很少有地方能够提供出能让城里人安心踏实住下来的地方。安全、卫生是第一层面,舒适、享受则是更进一步。如果乡村有了与优美环境相匹配的独特居住空间,谁还愿意再不辞辛苦开车折腾回城里呢?而且,我们的观点认为,乡居完全不必拘泥于传统民居,经过改造的现代风格居所,甚至新型材质的时尚集装箱房、汽车营地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只要搭配的够好。
乡愁是白天,乡居是晚上,白天可以辛苦点,晚上一定要舒服些,两相对比,难道不是最基础、最机制的跨界对比体验吗?
如果你那里有优美的山水田园环境,在没想好做哪些具体产物之前,至少你先着手设计建设一批动人的乡居设施准没错。游客来了,哪怕你在村子里找个农民伯伯给他们讲故事、编竹筐,估计都不会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