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旅游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金钥匙”。自我国开始实施扶贫战略以来,旅游行业积极参与和对接国家战略,大力开展乡村旅游扶贫。积极响应《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进入实施精准扶贫阶段之后,以更负责任的态度、更积极的作为参与国家扶贫行动,制定了《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
在旅游扶贫行动中,通过规划帮扶、咨询帮扶、培训和辅导帮扶等智力扶贫工程,资金帮扶、投资帮扶、合资合作帮扶等产业扶贫工程,促进许多贫困落后的乡村走上了旅游脱贫之路;贫困地区的农田、荒山、水域、房舍、农作物、乡村环境等生产和生活资源,被多功能和高效地利用起来;农民通过自营、租赁、流转、合作、入股等方式,将这些资源变成了资本,又将资本转化成了高附加值的旅游产物和服务,实现了乡村资源的多元化利用,促进了乡村地区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的传统农业经济向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经济转型发展,让乡村落后地区具有了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促进贫困地区走上了产业化脱贫之路。
实践证明,乡村和农业旅游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精准扶贫的“金钥匙”,打开了贫困地区的脱贫之门、致富之路。山东省的中郝峪村,原是鲁中山区深处的典型贫困村庄,全村共113户、364人。原来全村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全村96户农民成为农家乐老板。短短几年的时间,全村人均收入增长了19倍。如果不发展乡村旅游,这个大山里的贫困村,根本无法摆脱贫困,更谈不上走上致富之路。
二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旅游扶贫要用“绣花功夫”。目前我国仍有四千多万的贫困人口,而且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特殊贫困群体,基本无法依靠传统的扶贫手段实现脱贫。扶贫攻坚更需要方法和路径创新,用“绣花功夫”去精准扶贫,科学施策,精准对接,讲求实效,不再返贫,让那些贫困户和贫困人口从此“脱真贫”“真脱贫”。
叁是全域旅游为扶贫攻坚提供了新的路径。从旅游扶贫的角度来看,全域旅游是进一步参与扶贫攻坚的重要切入点。从全域旅游精准扶贫的角度看,“绣花功夫”的重点就是要从“怎么扶”上切入,发挥好全域旅游的理念优势、模式优势,创新方法、创新路径;在“扶到哪”上以有实效、不返贫、能致富为目标,充分利用好旅游消费的重复性、持续性和乡村旅游的休闲性、体验性特征,让乡村旅游成为推动传统乡村经济转型升级和贫困人口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的新动能。
四是扶贫攻坚更需要组织和制度的力量,要通过创新乡村经济模式予以持续保障。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群体,即使给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发展致富产业,他们也没有能力实现。这就需要创新机制、创新模式,依靠组织的力量、制度的力量,特别是通过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来予以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
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集体经济,是特殊贫困群体脱贫的最有力保障。陕西省的袁家村开创了乡村旅游合作社股份制发展的新模式,一个酸奶合作社吸引140户农民入股,一年营收3000多万元,纯利润1000多万元,入股1万元、年分红1.3万元。全村20多个乡村旅游合作社实行村民入股,乡村旅游股份制让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新型集体经济和新型乡村合作经济模式,是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的有力保障。
五是发展乡村旅游,需要常态化的辅导培训。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存在着市场意识水平低、经营管理能力低、产物质量和服务水平低等问题,而政府组织的短期培训,缺乏系统性,很难使他们有质的提升。发展乡村旅游更需要建立常态化、针对性强的培训和辅导机制。山东大学旅游系开创的“叁零小院”——乡村旅游辅导工程,把辅导站直接设在农家小院。“叁零”即:零距离——住到村庄、零时差——随叫随到、零收费——完全免费的技术辅导和专业咨询。“叁零小院”的辅导员都是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分组住进村庄,为乡村旅游经营、管理和服务的基层农户提供驻点式的智力支持和现场辅导,遇到较大较难的问题请专业老师会诊、提供解决方案,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