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旅游景观的吸引力 民俗学家认为民俗和旅游是一对孪生兄弟。从广义上说,旅游实际上就是民俗旅游,没有一种旅游行为能脱离所在地区民俗文化。沿海三市都有十分丰富的民俗风情,独具特色的土特产物,这对游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很多都已经或即将消失。要对这些无形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推出有当地民间特色的体验游,让游客真正深入地融入当地生活中,体验地方风情,品尝地方特产,购买特色纪念品,欣赏到原汁原味、朴素自然的民俗,真正做到吃、住、行、游、购、娱的有机统一。鼓励当地居民在通过有关部门的核准后,提供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服务内容。
南通的采文蛤活动就是在这方面较好的尝试。对于这三个城市众多的民俗遗产,由于文化的内显性,使得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很难准确而迅速地把握景点地文化内涵,这势必将影响到游客游览的质量。随着现代化视听手段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可以借助这些高科技手段,利用声、光、电等技术展现静态的文化内涵,好能结合实物,配合详尽的讲解,让内显的、静态的文化资源动起来,变成感知性强的内容,提高文化的感染力。如连云港就可以通过现代化传媒手段:电视、投影与当地的出土文物结合起来反映东夷文化;也可以通过声、光、电等方法再现 《镜花缘》和《西游记》中的经典片断。创造文化氛围,体验文化风情,使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时时感受到与文化主题相融合的气氛,将文化主题渗透到旅游的方方面面,如城市建筑、雕塑、街道、道路标志等等,建设特色旅游一条街。例如连云港的海州古城就很有发展的前途,可以将其建设成海州文化的窗口,提供有当地特色的饮食,展示当地的民俗活动,出售有当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使文化旅游真正地做到动静结合。科学地评价分析旅游资源的价值,是江苏省沿海生态旅游开发的首要步骤。从理论上讲,旅游资源评价包括对特定地域的各类旅游资源的形成背景、特色、数量、质量、规模、性质、功能等进行分析和评估,即将区域旅游资源总体、单体或某一类旅游资源作为一个评估对象,进行比较,分析旅游资源的特点、价值及其旅游开发方式和时序等。
旅游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包括:①旅游资源内在属性与价值(即旅游资源吸引力评价,包括质量、密度、容量、节律和地位等几个方面)评价;②旅游资源可开发性(即开发条件评价,包括可进入性、地方经济能力、接待水平、融资能力、环境质量等方面)评价;③旅游资源综合价值评价,即综合了旅游资源吸引力和开发条件以后的整体价值。着重从生态旅游的角度出发,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沿海生态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开发条件和综合价值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目前国际、国内比较完善的区域旅游资源评价方法都采用定性和定量相 结合的方法。美国著名的运筹学家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层次分析法,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处理旅游资源评价中那些难以完全用定量方法来解决的问题,可以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童形式表达和处理,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目前被普遍用于旅游地价值评价中。